进入寒露,天气渐寒。
在这清冷干燥的清晨,来一碗热气腾腾、浓郁热辣的胡辣汤,瞬间便能让全身都暖和起来。
当下,胡辣汤已成为在河南广泛流传的民间小吃。然而在古时,它可是仅供皇上享用的。
关于胡辣汤的起源,众说纷纭,史书中并未有确切详实的记载,多为民间流传的野史传闻,目前民间较为盛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。
从“御汤”到胡辣汤
第yi种说法称,胡辣汤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。相传当时的皇帝明世宗一心沉迷于道教,荒废朝政,一心追求长sheng不lao之术。权臣严嵩为博皇帝欢心,从一位道士处求得一副能延年益寿的调味yao方献给明世宗。此yao方烧制成汤后,滋味美妙绝伦,皇帝大喜,将其命名为“御汤”。
后来明朝覆灭,御厨赵纪携带“御汤”yao方逃至逍遥镇(今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),因受当地胡氏的大恩,遂将yao方传授给胡氏。由于这汤香辣可口,又由胡氏经营,渐渐地在当地百姓中被传称为“逍遥镇胡辣汤”。
不过,也有传言说赵纪逃至周家口(今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),在此落户。有一次赵纪患上gan冒,在熬制“御汤”时,无意间放入胡椒,饮后竟感觉神清气爽,gan冒症状都减轻了几分。此后,“御汤”更名为“胡辣汤”,成为当地人钟爱的美食,并逐渐流传开来。
从“yan年yi寿汤”到胡辣汤
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胡辣汤源自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。传说宋徽宗喜好风雅,沉迷于吃喝玩乐,致使朝野上下弥漫着奢靡之风。
当时宫里有位颇得宋徽宗宠爱的小太监。有一回,小太监获宋徽宗准许出宫游玩并省亲,他来到嵩山少林寺,寺中方丈见小太监面红耳赤、口唇干渴且食欲不振,便呈上一碗少林寺特有的“醒酒汤”。小太监饮用后顿觉身心清爽,欣喜不已,接连饮用数日。临行前,他向方丈讨得了“醒酒汤”的方子。
之后,小太监又前往武当山游玩,武当山掌门见小太监食量颇大,如厕频繁,身体消瘦,便为其准备了武当山的“消食茶”。小太监饮用多日后,身体恢复正常,面色也变得红润白皙。小太监对“消食茶”感激不尽,又将此方讨来。
回宫后,小太监将这两个方子交给御膳房重新调制,制成了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汤,口感更为香醇,且具有醒酒提神、消食健脾的功效。这碗汤献给皇帝后,皇帝询问汤名,小太监灵机一动,答道:“yan年yi寿汤”。皇帝龙颜大悦,御封此汤为“赵氏yan年yi寿汤”。
“靖康之难”后,小太监流落民间,开了一家早点铺。偶然间,一位客人将随身携带的胡椒粉撒入锅中,没想到汤的口感更为丰富浓郁,后来便将其命名为“胡辣汤”。这里的“胡辣”,意为胡椒、肉桂等多种辣味的混合。
除了上述两种说法,民间还有认为胡辣汤起源于周代或者曹魏时期的观点。但胡椒是在唐代才传入我国的,所以唐朝以前的说法确实缺乏依据。也有专家觉得起源于宋朝的说法相对可信,因为宋代官方编著的《太平和惠民剂局方》以及当时流行的医药著作都表明,在食物中加入辛温香燥的药wu有助于行 气,所以辛辣味的食品颇为流行。一种融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汤的肉粥,或许就是胡辣汤的雏形。
从“huang家yu用”到非物质文化遗产
如今的胡辣汤虽已不再是“huang家yu用”,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寻常美食,但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,依旧赢得了今人的认可。
2009 年 6 月,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被列入第er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21 年 5 月,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经国wu院批准,列入第五批国jia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要知道,别看入选的是逍遥胡辣汤,实际上河南省内的胡辣汤种类繁多。逍遥胡辣汤的制作者在建国后于原有调味的基础上,依据药食同源的理念,添加了多种zhong药调料,形成了更契合现代人口味的汤品,因而知 名度较高,颇具代表性。
在河南省内,还有北舞渡胡辣汤、开封素胡辣汤、南阳胡辣汤、荥阳胡辣汤、汝州胡辣汤、周口胡辣汤等十几种各具特色的胡辣汤。不同地区、不同口味的胡辣汤,共同铸就了“河南省胡辣汤”这一亮丽的名片。
说起来,胡辣汤从古代仅供皇帝享用的“yu用品”,发展成为如今拥有编号的国jia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堪称“人生赢家”。